首页 > 强直性脊柱炎 > 检查

准:V+8-N检测体系准确判断强直病变程度

全国强直专业诊疗医院

 

  中国疑难病研究学会最新科研发现:强直性脊柱炎特征性病理表现——附丽点病变,及软组织在骨骼附着点之非特异性的急、慢性炎症,其反复交替出现,每发作一次,病理变化加重一次,形成病理变化的叠加现象,可刺激病灶周围组织的微血管和神经末梢,因而可引起病灶区及其周围组织的微循环与神经功能障碍。

QQ截图20140712155858.jpg

  临床上就会出现疼痛、晨僵、压痛、功能障碍等病征。亦因循环障碍等,使组织缺氧,代谢产物堆积,反过来又加重对上述软组织及神经末梢、微血管的损害,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这种局部附丽点的畸形炎症,还可引起病变软组织(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纤维的痉挛、挛缩。这就可造成附着点远处的病变和临床的疼痛、晨僵和压痛及运动功能障碍病征。若及时、正确的诊治与康复治疗,急性炎症吸收、消退,症状、体征消失,将不会遗留后遗症。

临床上强直性脊柱炎病变过程可细分为十个阶段

(即1、组织液渗出2、肉芽组织形成3、纤维组织增生4、纤维性粘连5、组织钙化形成新骨头6、形成骨刺7、出现骨小梁8、骨性连接成骨桥9、脊柱竹节样变10、骨性融合、畸形),传统治疗“重治不重诊”、忽略强直病情演变的过程、“千人一方”无法从根本上治愈强直,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公布的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新标准——分型分诊动态化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V+8-N检测体系数据及患者自身情况准确判断强直患者发病原因及病情所处阶段,可精确至强直性脊柱炎的9个阶段,不同阶段采取不同应对方案并进行疗效评估,同时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长期术后回访,各项指标实时监测直至康复。

认识“V+8-N检测体系”

  V即“visual”,可视,通过V-四维椎体渗透侦测仪的四维图重建功能,立体显示病变位置及病变程度;

  “8”即强直性脊柱炎八大类检测;

  “N”即针对强直性脊柱炎进行的N小类更精微检查,汇聚风湿免疫科、骨科、医学影像、血液学、心理学、临床药学等多学科资深医生,执行大型联合会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同时告知患者其病情、治愈率评估等会诊结果。

  该体系从分子基因学、细胞病理学、纳米药理学、生物物 理学、分子免疫学、医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出发,快速确诊、精准判断病情发展阶段,科学的分类、分型、分性、分期,根据检测的结果采取一人一方、多维组方的立体治疗,最终实现有效-显效-康复的治疗目的,整个检测过程只需30分钟,即可建立强直性脊柱炎近百项指标数据分析库,全面提升强直诊断新高度。

图片5.jpg

体系功能:

  1、早期确诊——》避免误诊造成的错误治疗;

  2、病因检测分析——》根据不同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同时在康复期指导患者规避一切诱病因素;

  3、不同强直患者疾病分期——》将强直发病阶段精确至9个阶段,不同阶段采取不同应对方案并进行疗效评估;

  4、康复期指标变化检测实时监测——》针对治疗后患者进行长期跟踪,对身体各项指标变化的实时监测,直至恢复正常。

技术支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强直性脊柱炎诊疗规范建立高级检测实验室,除汇聚国际尖端检查设备如(CT机、风湿骨病骨密度检测仪、骨病微量元素检测仪、量子激光检测仪等外),还率先在华中地区独家引进V-四维椎体渗透侦测仪,通过四维图重建,能立体的显示病变位置及病变程度。对于病变脊柱某些较小的可疑病灶,可采用<5mm的层厚(一般为2-3mm)扫描,然后以1-2mm内插间隔行薄层图像重建,渗透病变部位,大大提高分辨率和诊断准确率。

诊断标准:

  一级诊断:遵循临床症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早期治疗方式的详细描述,通过丰富的资历和经验进行初级诊断。

  二级诊断:遵循科学,准确分型。注重各项临床检测数据、指标的收集、分析、评价,做到精准分型、对症治疗;

  三级诊断:执行大型联合会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针对疑难病例,医生联合会诊进行方案商讨,同时告知患者其病情、治愈率评估等会诊结果。

 

98%的强直患者在关注:

医院品牌

倡导强直规范化诊疗

专注于AS诊疗

强直性脊柱炎专业医院

省医联体诚信医院

建立全科与专科之间的分工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风湿联诊中心

带动强直诊疗水平的提高

医教研协同发展

极开展临床教学实践,提高科研技术水平

京沪豫强直名医联盟

强直名医专家助阵、提升患者康复的信心

定期开展AS医学交流

分享临床经验,探讨典型案例、共研共享AS技术

倡导强直规范化诊疗

专注祛炎治痛

多位专家 联合诊断 科学、系统 化治疗 查治并重

医生团队

专科+全科多学科联合诊疗